榜 样 |
发布时间: 2017-06-14 浏览次数: 13555 文章来源: 新葡亰8883ent |
秦华礼,四川通江人。1932年红军长征入川时参加了红军,投身革命,在长征中三过草地,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重要战役。建国后任川东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兼行署机关党总支书记、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兼成都市邮电局长党委书记、云南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党组书记、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南京邮电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61年当选中共南京市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3年,秦华礼在三次递交离休报告后光荣离休。离休后的秦华礼一刻也没有闲着,积极传播长征精神。秦华礼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学讲述他的长征经历,鼓励年轻人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回忆起长征往事,如今已是105岁高龄的秦老精神矍铄,平和的语气中仍是满腔豪情。 秦老说:“中国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要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建成钢铁长城,捍卫祖国,让任何人不敢动中国一根毫毛,如果有侵略者敢来犯,就让他从哪里来,打回那里去。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两个百年”的目标而奋斗。” ——2015年9月3日中国江苏网 抗战老兵秦华礼:前所未有的阅兵式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就在前几年,豆豆出国之前,秦老给他的小重孙上了两个多小时的“政治课”。“叮嘱他几件事:希望他不要加入外国籍;要记得自己的老祖宗是中国人,自己的根是在中国;学习了国外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后,要回祖国造福于民。” ——2016年2月8日 《新华日报》 头版百岁老红军 除夕传家训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4岁长征老红军、抗战老战士、南京邮电学院(2005年改名新葡亰8883ent)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与千名师生同唱红歌。此次合唱比赛共有17支代表队、近1000人参赛。师生们先后带来了婉转悠扬、荡气回肠的《芦花》、高亢坚定的《红梅赞》、低沉急促的《四渡赤水出奇兵》、雄壮激昂的《保卫黄河》等一曲曲激情澎湃的红歌。 ——2016年4月29日 中新网 百岁老红军与南京高校师生同台颂红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年是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群众视频特别策划推出《奋斗的源泉 信仰的力量——口述长征记忆》上中下篇。本期中篇采访了百岁红军老战士秦华礼,为您讲述长征途中过草地的艰辛历程,敬请关注。 奋斗的源泉信仰的力量——口述长征记忆(中篇)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老人在回忆长征岁月时,其语气及神情都保持着平静和从容,艰难和危险被他表达得那么乐观和幽默。但作为一个百岁老人,他的记忆、叙事的条理显得都非常清晰。在他身上,充满了一种和谐的气象。 ——2016年7月1日 《银潮》 杂志秦华礼:战火洗灵魂,生命唯忠诚 回首往事,这位百岁老红军用激昂的语调说,年轻人一定要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2016年8月30日 《南京日报》 103岁老红军秦华礼忆长征:理想、信念、意志支撑我们走下去1941年,晋夫调至八路军决死第一纵队司令部通信科,后担任科长一职。彼时,秦华礼也调任纵队无线电台中队长。两人在工作上密切配合,秦华礼负责无线电,晋夫主管有线电的通信工作。作为同一个部门的战友,时间一长自然而然成了关系要好的朋友。“我们住一个院子,在一个食堂吃饭,几乎天天都要见面,他对我也非常信任。” 秦华礼说,只要不打仗、不下雨,他就和晋夫相约去打篮球。尽管过去了大半个世纪,老人仍记得晋夫的球技很好。 ——2016年9月1日 新华网 百岁老红军秦华礼忆烈士晋夫:没有他们奉献青春,就没有今天 2016年9月1日央视一套《2016开学第一课》: 先辈的旗帜(秦华礼讲述长征故事) “茫茫无际大草原,水毒泥污渺人烟。战友跋涉陷沼泽,长眠大地铸丰碑。缺盐断粮大半载,野菜牛皮当美餐。千难万险何所惧,官兵齐心勇向前。黑夜总有黎明时,严寒过后是春天。三大主力大会师,迎接抗战新局面。” 这首《过草地》是老红军秦华礼创作,也是他艰苦长征经历的亲证。已经104岁的他回忆起往昔的戎马岁月,依旧是满腔豪情尽洒天地间。 他是跟随徐向前、刘伯承等走完漫漫长征路,百岁高龄仍倔强重走“长征”路的红军老战士;他是亲历八年抗战的通信兵;他也是顶着各方面压力和全校师生一起建设新南邮的老书记、老校长。
“当时部队缴获的铅笔被送到3个学校,分别是中央党校、红军大学和通信学校,发给学员们。在此之前,我连铅笔都没见过。”他在学校第一次见到“铅笔”这样的新鲜物件。虽然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学员们想尽一切办法学习,“边打边学,边走边学”是口号。“最难学的是英语,我们行军时,每个人后面背个小木板,上面写着英语和汉字,后面的人就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着小木板背单词。”秦华礼回忆道。 长征时,电报机电池是个稀罕物件,学员们能获得的电池都是前方部队淘汰下来的,常常电量不足。不懂化学的秦华礼将已腐烂的电池锌皮层层扒开,舔舔里面的液体,发现又咸又苦又涩。“我琢磨着电池里面应该有盐,于是就尝试着把电池外皮全扒掉,放入有盐水的竹筒中长时间浸泡。再次使用电池时,竟然电量十足。”在秦华礼看来,只要有信念,再大的困难都能解决。
谈及“长征精神”是什么,秦华礼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信念和理想对青年人非常重要。因为只要你有目标和方向,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的。”秦华礼说道,他希望青年人不辜负美好时光,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铁马冰河念长征百岁老红军秦华礼忆戎马岁月 重走长征路后来人与104岁老红军秦华礼的对话 ——《中国国防报》(头版头条)长征:人民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保证 金秋九月,104岁的老红军、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历经25年,撰写的回忆录《百年风雨路》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已在全国各大书店上架。 秦老在书中讲述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到参加红军、加入正规军,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走进北邮,到奉调南邮,从光荣离休,到至今依然心系教育的曲折经历及生动故事。该书图文并茂,真切感人,特别是对长征、抗战的经历讲得较多,也是一部很好的军史书、励志书。 “百年——历史长河短暂的瞬间,百岁——人类生命历程的巅峰。”1913年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的秦华礼老人,一生充满了艰辛、传奇和光彩。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两河口入川第三天,他就参加了红军。秦老拥有着许多同时代人所未曾拥有过的业绩与功勋:从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风火岁月,到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从人民解放战争洪流中那传递胜利消息的电波,到共和国初创时期西南边陲第一条国防通讯线路的开通。南北邮苑,为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培育出一批批栋梁之材;两袖清风,始终保持着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本色。 《百年风雨路》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出版,是献给党、献给祖国、献给伟大先辈们以及激励后辈们的一篇华美礼赞。 ——2016年9月23日《新华日报》百岁老红军秦华礼回忆录出版 老红军的信仰:没有终点的长征 1983年,秦华礼在三次递交离休报告后光荣离休。离休后的秦华礼一刻也没有闲着。 秦华礼积极传播长征精神。平日里无论是学校的邀请,还是新闻媒体的采访,秦华礼都欣然接受,从不收取报酬。“我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秦华礼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学讲述他的长征经历,与一批又一批南邮学子座谈,鼓励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2007年、2011年秦华礼两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016年他参加了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的录制,讲述长征故事。“长征的伟大意义是空前的。我只想告诉年轻人,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当你们遇到困难时,想想长征就一定能克服。” 铭记历史,方能珍爱和平。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抗战老兵,秦华礼先后在92岁、年逾百岁时两次回到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在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王坪烈士陵园,数万红军将士集体安葬于此。怀着对先烈的崇敬之情,秦华礼挥笔题词:“红军精神万岁”,并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279团老战士秦华礼。 前不久,秦华礼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撰写的《长征精神:铸就中华民族复兴之魂》一文中写道:“历史仍在前进。八十年后的今天,二万五千里的滚滚硝烟并未散去,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精神的追寻和事业的延续,历史将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宏图大业中,那段开始于8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希望广大青年朋友们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进取,在科学技术上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精英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成为严格遵纪守法的模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作为一名老党员,秦华礼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和践行着共产主义信仰,用一辈子的时间写下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2016年第10期《党建》杂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记104岁的老红军、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 图为秦华礼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长征中的通信学校:边走边打边学习 因为秦华礼读过两年书,且政治上可靠,组织上派他到通信学校学习。这个学校没有固定场所、没有学习用品和教材,是个“三无学校”。差不多一年时间,学员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草地里、在树林子里面边行军边学习。 “我是山村里出来的‘土包子’,没见过铅笔,更没听说过英语。记得第一节课,老师教我们削铅笔,不许削笔芯,只削木头,写出来很粗,转一下再写。一年学习只发了一支笔。我们把竹子削成铅笔的样子练习,正式考试的时候才用铅笔。学英语,我发明了一个方法,行军休息时,两人编一组,写两个汉字,插在前面人的背包上,我说汉语,你答英语,互相提问、背诵,很快就背熟了。”秦华礼回忆起当时的学习条件让现代人不敢想象。 学习收报发报也抓得很紧。长途行军时,老师把中午休息的一个小时用来上课。“我们只能凭耳朵听,拼命记在心里,因为文化程度低,都不会记笔记。我们还学习装机器。练习装配机器的零件都是缴获敌人的收音机后拆下来的,平时都交给学员自己保管。我们把这些零件当成宝贝一样,小心收藏,还要重装波段信号,防止被破译。”秦老说,遇到敌人还得打仗,可以说是边打边学习,到地方宿营,老师再考试。 训练用的电池是前方电话队用完后送到后方来的废品,他们把废电池的锌皮捅上几个洞,放在粗毛竹做成的竹筒里,用盐水泡起来,没电的电池就有了电,而且还可以用很长时间,大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麻子牌”电池。就靠这样简陋的条件和近乎原始的方法,学员们全都学会了装收发报机。 当时,这种学习是政治任务。部队冲锋打仗如果没有通信,就好比瞎子聋子。长征途中,部队之间联系特别困难,有时候靠传统的办法,比如晚上山头生火,一堆火代表一种意思、两堆火代表另一种意思。但有无线电就“鸟枪换炮”了。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困难是暂时的,胜利是属于人民的” “长征这么艰苦,但我们那时一点也不觉得苦,甚至感觉很快乐。”他说,官兵之间关系很好。老兵至少一个人两双草鞋,新兵没有,老兵会主动把草鞋给他们穿。不管是团长师长,说话很随便。一有空就搞体育活动。只要不下雨,每个下午朱老总(朱德)都要和我们打篮球。他40多岁了,跑起来慢了些,有时候我们为了抢球抱住他,他也不发火。 大家也很乐观,士气很高昂。“有一次,我们带着电台刚走出草地,就有6架敌机飞来轮番轰炸。我们几个爬起来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开玩笑说‘还没死啊’。”但就是那次轰炸中,一匹战马被炸断了两条腿,一名战友牺牲了。 秦华礼记得在一次战斗中,他和战友们8天8夜不睡,就为了守在电台前及时传递最新战略部署及前方战况。4个人中3个发起高烧,但依旧坚持工作。 秦老说,走完长征,靠的是理想信念的支撑。“当时我在电台工作,白天长途行军,晚上常常又通宵收发电报。虽然很困难,但我坚信共产党会带领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共产党员遇到困难时头脑最聪明,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困难、过这一关。” ——2016年10月16日《新华日报》“走完长征, 靠理想信念支撑”
——2016年10月19日《解放军报》长征经历终生受益 年逾百岁的老红军秦华礼1913年出生, 1933年入党,参加过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还为我国邮电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强与秦老亲切握手,为他戴上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向他表达崇敬之情。交谈中,秦老说,他虽已过百岁,但仍然坚持看报读书、关心国家大事。李强说,看到老前辈健康长寿,我们非常欣慰。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就是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新长征路上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2016年10月21日江苏卫视·江苏新时空:李强在宁看望慰问部分老红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砥砺奋斗建设新江苏 ——2016年10月21日 《江苏工人报》 104岁老红军对长征岁月记忆犹新 ——2016年10月21日 南京新闻频道 秦华礼:走完长征,靠理想信念支撑! ——2016年10月22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长征给我们带来什么 秦华礼正在讲述长征故事 1983年,秦华礼在三次递交离休报告后光荣离休。离休后的秦华礼一刻也没有闲着,积极传播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服从党的指挥,严守党的纪律。长征的伟大意义是空前的,我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秦华礼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学讲述他的长征经历,与一批又一批学子座谈,鼓励年轻人了解过往的艰苦岁月,了解先人革命斗争中的英雄气概,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前不久,秦华礼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撰写的《长征精神:铸就中华民族复兴之魂》一文中写道:80年后的今天,二万五千里的滚滚硝烟并未散去,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精神的追寻和事业的延续,历史将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宏图大业中,那段开始于8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 ——2016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穿过纷飞炮火,去拥抱梦想 ——2016年10月29日央广健康频道《信仰的征程》第十集:永不消逝的电波 近期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的《长征》《说不完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及国庆特别节目中,都能看到秦华礼讲述长征故事的身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系列专题片《信仰的征程》、中央电视台《永远的红军》栏目、新华网视频、群众网视频均已播出和即将播出专访秦华礼的视频节目;《党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日报》等十余家各级媒体也相继刊发对秦华礼的专访,让读者更感性地了解到那段不一样的红色历史。不仅如此,交汇点手机客户端也推出了长征纪录片《104岁老红军四代的“家传80年”》,重点介绍了秦华礼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子孙中传承的故事。 据了解,秦华礼今年已三次赴北京录制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相关节目。9月1日,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的第三堂课“百折不挠”中,他讲述了自己和伙伴们在长征途中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学习无线电技术的故事。秦华礼希望青少年继承和发扬红军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勇于斗争、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节目录制前,秦华礼精心准备。“我们帮他计时,他一次说得比一次好。正式录节目时他一次性通过,执行导演都说,‘秦爷爷说得太精彩了’。” 秦华礼的女儿秦志红说。 新闻媒体在采访中,大多会问:“经历了八十多年革命历程的洗礼,你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什么?”对此,秦华礼将“长征精神”概括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与险阻。只有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将信念付诸实施的勇气,才能不断与恶劣条件、与敌人做斗争,与自己做斗争,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秦华礼创作的《过草地》一诗,也是他经历长征的亲证。“茫茫无际大草原,水毒泥污渺人烟。战友跋涉陷沼泽,长眠大地铸丰碑。缺盐断粮大半载,野菜牛皮当美餐。千难万险何所惧,官兵齐心勇向前。黑夜总有黎明时,严寒过后是春天。三大主力大会师,迎接抗战新局面。”104岁的秦华礼常常一边吟诗,一边回忆那满腔豪情的戎马岁月。 更令人欣喜的是,秦华礼历经25年亲笔撰写的回忆录《百年风雨路》今年国庆节前也正式出版发行。在书中,秦华礼讲述了他从参加红军到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直到光荣离休,至今依然心系教育的曲折经历和生动故事,该书还被第24届南京书市列为“推荐好书”。 采访中,秦华礼不止一次地提及,希望媒体能持续地、积极地宣传长征精神。他说:“信念和理想对青年人非常重要。只要有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困难总是有办法克服的。” ——2016年11月2日《江苏教育报》百岁老红军秦华礼热诚宣讲“长征精神” ——2016年第11期《党建》杂志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是严明纪律的重要保证
——2017年1月15日新华报业网105岁老红军南京庆生
老红军拍摄种下的映山红 老红军与大家在“英雄花”下一起唱起《映山红》 老红军与小学生在红军广场朗读毛泽东的诗词《七律·长征》 “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4月20日下午,伴随着红歌《映山红》熟悉的旋律,105岁的老红军、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院长秦华礼在南京国防园长征广场“重走”长征之路,并和少先队员们一起栽下了一株象征着“英雄之花”、“希望之花”的映山红。 ——2017年4月21日中新网百岁老红军“重走”长征路种下“希望之花” ——【南京晨报】头版:105岁老红军讲长征故事 |
仙林校区地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文苑路9号 邮编:210023 三牌楼校区地址:南京市新模范马路66号 邮编:210003 锁金村校区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77号 邮编:210042
联系电话:(86)-25-85866888 传真:(86)-25-85866999 邮箱:njupt@njupt.edu.cn
苏公网安备32011302320419号 |苏ICP备11073489号-1
Copyright ©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ll Rights Reserved